近年來,“藥妝”風潮正在從歐美、日、韓等國刮入我國國內市場,不僅成為女性出國旅行購物或海淘時的首選,更是國內化妝品行業發展的新興領域之一。
數據顯示:我國藥妝市場增速喜人,僅2003年至2007年,藥妝應用量年均增幅達38%,進入2010年以來,增幅穩定在30%左右,市場潛力巨大。然而,“藥妝”到底是藥品還是化妝品?在目前尚未對藥妝有明確批準文號、明確定義的情況下,藥妝應具備哪些特質?
“特殊”在于具有藥物活性
1984年,美國著名皮膚病專家艾伯特·克里格曼(Albert Kligman)率先提出“藥妝”的概念,由化妝品(Cosmetics)和藥品(Pharmaceuticals)組合成為Cosmeceutial,意指“具有藥物性質的化妝品”。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官網上,2017年10月曾發布《什么是藥妝品?》一則科普,其中明確指出,“藥妝品的屬性是化妝品,而不是藥品,主要用途是美容護膚和促進皮膚健康,解決輕微肌膚問題?!?/FONT>
可以說,作為“特殊”的化妝品,藥妝應具有藥物活性,可在正?;蚪普5募∧w上使用,產品應該具有改善輕微皮膚異常的效果。市皮膚病醫院皮膚與化妝品研究室鄒穎醫生說,藥妝是功能性化妝品,屬于化妝品范疇。相比一般化妝品,藥妝具備特定功能,如保濕、祛皺、抗氧化等;皮膚病用藥,則是基于疾病的基礎上醫生開具處方,通過藥物治療實現痊愈。兩者并不是一個概念。有專家指出,由于藥妝針對的是輕度皮膚異常,風險較低。“從功能上來說,藥妝應基本具備功能活化、輔助醫療、修護保養、術后護理等功能,如可抗皮脂、抑制痤瘡、殺菌消炎、抗細菌等。”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會分會主委、瑞金醫院皮膚科教授鄭捷介紹,藥妝適合膚質耐受性差的患者使用,也可作為部分醫美手術、換膚后使用的修護保養品等。
不要擅自用藥妝代替藥物
據商業調查顯示,歐美國家護膚品行業中,60%的市場由藥妝占領;在日本、韓國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女性年度藥妝產品占其全年化妝品消費的半數以上。雖然近年來,我國藥妝品牌銷售增長率不斷增長,但市場占比依舊不到10%。在法國,許多青少年人生中的第一瓶護膚品都是來自醫院皮膚科的藥妝。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徐金華說,藥妝的安全性與功效性肯定更勝一籌。以不久前曝光的“問題面膜”為例,一些廠家為追求短時效應,非法添加禁用物質、違規使用限用物質。他說:“類似情況在醫院配方中不會出現,安全規范是醫院研發配方的基準線。”源自醫院的藥妝,具有獨特的臨床有效性優勢。市皮膚病醫院藥劑科主任朱全剛說,相形之下,企業更講究市場效應;醫療機構則不同,可以根據消費者個體化生理狀況,有的放矢。
國內醫院醫護人員將發生疾病時使用的產品稱為醫學護膚品,也就是百姓平時認為的“藥妝”。一部分消費者將其作為日常護膚品使用,但也有消費者將其當作藥物使用。“因為肌膚比較敏感,所以我一直選擇藥妝,感覺更安全,不會刺激?!庇邢M者表示,藥妝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安全可靠。不過隨著市場擴大,有些不合格的產品也開始打著藥妝旗號?!安煌つw類型、不同季節對產品的需求各不相同。”鄭捷提醒,對于肌膚出現問題的人群,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生指導,在合理用藥治療的同時輔助使用一些藥妝產品,不要擅自用藥妝代替藥物。
細分藥妝類別設定門檻
鄭捷說,目前國內的藥妝均為“妝字號”產品,并無“藥妝”的專門批準文號,“這一情況在國外也類似,只是部分國家對藥妝的分管部門有所區別?!敝两?,我國藥妝歸于化妝品一類,尚無細分歸類,也缺乏規范標準。朱全剛認為,發展國內藥妝行業,首先還要厘清概念。據介紹,日本《藥事法》規定,藥用化妝品屬“醫藥部外品”,外包裝需明確標有字樣,藥妝可具備祛斑、殺菌、美白、生發、除臭、防汗、防曬等特殊作用。朱全剛說,“缺乏藥妝概念,難以界定市場現狀,導致產品真偽難辨,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利益,更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盡管已有部分醫院皮膚科用配方與企業合作,實現產品開發,但當下仍有“產學研”瓶頸需要突破。據了解,以廠家研發、貼著“華山醫院監制”字樣的“四月天”品牌系列護膚品,其實與醫院研發關系并不大。徐金華直言:醫療機構更側重學科發展,對市場推廣、開發相對經驗不足,部分企業看中醫療機構相關配方,通過怎樣的形式實現產學研銜接、進一步擴大成果轉化應用范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他認為,我國藥妝發展可以另辟蹊徑,從中藥角度開發藥妝,是個不錯選擇?,F階段,包括相宜本草、云南白藥等廠家都已著手開發具有中藥概念的藥妝,中醫作為中華瑰寶潛力無限、大有可為。挖掘中醫藥妝,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也可找尋中醫藥在護膚領域的科學原理,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