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出現得時間早,但是長久以來在化妝品中一直是屬于不起眼的小品類,基本上沒什么市場表現力可言。直到2012年微商的崛起,直接將面膜推到了歷史的最高點,數據顯示在2011年面膜市場規模只有59億元,到2012年就達到了105億元,這年是面膜市場快速增長的一年,同時也被業內人士稱為“面膜年”。面膜從此也從默默無聞的小品類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大品類,同時面膜也成為化妝品專營店渠道銷售額貢獻增速最快的品類之一,其增速超過爽膚水,成為繼潔面、膏霜/乳液之后第三大護膚品品類,也被門店稱之為動銷利器。
然而在2014-2015年因為微商渠道的不規范,導致問題面膜頻出,從而對面膜品類發展造成了不少負面的影響,并一度出現低迷狀態。直到2016年面膜市場才迎來了暖春,一掃假貨橫行和消費者信任缺失的陰霾,再度恢復活躍。數據顯示,線上護膚品類的格局,面膜貢獻了37%的銷售額,占比接近4成。
縱觀面膜這一路走來起起浮浮,直到2017年中國面膜市場進入相對成熟階段,近日在騰訊社交廣告發布的《美妝護膚行業洞察報告》中顯示面膜作為被大眾接受的護膚基礎產品,在社交平臺的聲量是最大的。
在化妝品品類中,面膜這個品類肯定會永遠存在的,只是它會出現很多新的形態,據說像韓國已開始流行彈性無紡布、劑型、啫喱、石膏、繃帶面膜等等,而在功能訴求方面面膜也會越來越細分且多元化,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確實拿目前國內面膜市場的滲透率與使用頻次來說還有顯著的上升空間。目前我國15-54歲面膜適齡人口達8.55億,產品滲透率約45%。結合市場規模推算,國內適齡消費者人均年面膜消費額約54元(每兩月消耗一片)。而對標日韓滲透率約60%-70%,相同口徑可測得其人均消耗量在我國1.7倍以上,使用頻次多約一倍。在消費者代際切換、泛90后消費力提升、電商發力及高端化趨勢等多重推動下,單片價格合理提升、使用滲透率與使用頻次預計提升,據我們測算顯示我國面膜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可期。
原液、安瓶是否會取替面膜?
2018年, 安瓶的崛起,跟六七年前面膜崛起的盛況相似,不少品牌商為了迎合風口爆品,陸續不斷推出安瓶系列產品,那么安瓶會不會取代面膜呢?
但是安瓶價格偏貴,相較于面膜,消費者的購買及試錯成本亦偏高,這也制約了安瓶不可能像面膜一樣能面對所有的消費者群體。另外,安瓶含極高濃度的活性成分,比較容易導致過,這使得部分消費者不敢使用安瓶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