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中國市場業績首次出現負增長,卓悅虧損幅度增加,嬌蘭佳人業績也不樂觀……隨著2016年財報的發布,化妝品集合店業績整體下滑的情況受到行業的關注。盡管如此,屈臣氏、嬌蘭佳人仍忙著擴大版圖,加速“跑馬圈地”的進程。

一、化妝品集合店現狀:
日前,屈臣氏、卓悅相繼發布2016年財報,化妝品集合店業績整體下滑的情況受到行業的關注。
現象:集合店業績普遍下跌
其中,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實業公布2016年財報顯示,屈臣氏集團中國市場2016年營收為209.14億港元(約合18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82%,這是屈臣氏在中國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卓悅控股有限公司發布的2016年度財報也顯示,卓悅美容零售商全年由盈轉虧,唯凈虧損9162.8萬港元,相比中期凈虧損2851.7萬港元,虧損幅度顯著擴大。
中國本土最大的化妝品集合店——嬌蘭佳人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嬌蘭佳人門店的銷售額就出現十年來的首次同比下滑,“2016年依然嚴峻,客流在下降,不過我們的門店和整體規模在增長。”
集合店模式不再受寵
走訪廣州多家化妝品集合店發現,無論屈臣氏還是卓悅,其經營模式均循規蹈矩,特色不足。卓悅化妝品連鎖店一名前高層人士說,卓悅在廣州僅剩天河又一城的一家門店。不過記者走訪時了解到,除了天河又一城的這一家外,流行前線還有一家分店。兩家店都是用“秒殺”、“買一送一”、“特價”等字樣吸引消費者,頗為雜亂,人流量也不多。
盡管屈臣氏保持一貫大氣整潔的風格,但在百貨、購物中心化妝品單品牌店“遍地開花”的今天,屈臣氏也不再那么“受寵”。市民張小姐說:“屈臣氏內的自主品牌越來越多,導購員比消費者還多。”有化妝品營銷專家甚至指出,在“體驗當道”的今天,屈臣氏已經落伍了。該專家向記者透露,現在已有個別品牌商由于業績下滑嚴重而準備撤出屈臣氏。除此之外,走訪中發現多家嬌蘭佳人門店,門店裝飾也頗為混亂。
析因:缺乏特色、消費者被分流
針對以上品牌業績連年下滑的現象,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海權認為,缺乏特色是主要原因。“隨著社會個性化的崛起,消費時代已經發生改變,這讓化妝品集合店專業性不夠強的劣勢更加顯著。”陳海權舉例道,例如日本藥妝店,無論產品深度還是品類廣度上都做到了具有特色,國內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特色新業態。
二、屈臣氏、嬌蘭佳人爭相擴張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屈臣氏和嬌蘭佳人的業績并不樂觀,但卻同樣加大了中國內地的店鋪布局。
現象:門店數量急速擴張
從屈臣氏近三年的門店數據來看,2014年屈臣氏中國內地的門店突破2000家,2015年達到2483家,同比增長19%。截至2016年底,店鋪數量達2929家,同比增長18%,凈增店鋪數量為446家。按照屈臣氏及百佳中國行政總裁羅敬仁的“藍圖”推薦,到今年4月,屈臣氏在內地的店鋪數量將突破3000家。預計到2018年,屈臣氏中國的店鋪總數將擴張到3800家,覆蓋全國超過520個城市。
嬌蘭佳人也在一直布局“萬店”目標,2015年新開門店500家,2016年門店數量已突破1600家。截至今年2月28日,嬌蘭佳人門店總數1644家,加盟店占到六成。嬌蘭佳人董事長蔡如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在2022年實現“萬店”目標,2017年嬌蘭佳人要新開1000家門店。

三、業界聲音
店鋪升級、藥妝、彩妝或成整改重點
2017年,化妝品專營店將有怎樣的改變?據了解,現任屈臣氏中國首席營運總監高宏達將于4月1日接任任屈臣氏中國行政總裁,接任后最大變化就是升級第八代店鋪,在關注消費者年輕化的同時,強調藥妝和彩妝;與此同時,不允許品牌商的促銷員在店內銷售,削弱本土品牌供應商。
嬌蘭佳人企劃部副總監汪霞也表示,嬌蘭佳人將開啟“兩妝一品”戰略,即彩妝+藥妝+時尚生活用品。“我們準備一邊加快發展加盟擴大規模,一邊打造嬌蘭佳人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汪霞如是說。據了解,嬌蘭佳人的彩妝占比已接近30%,有REC、瑪麗黛佳、minilab、柏蕊詩四大品牌,各具特色,在門店為顧客提供咨詢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