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能提供資金、管理等多種便利,推動企業的合作和交流,使企業'做大'。對于規模較大的美妝品牌來說,如果到現在旗下沒有個孵化器或加速器,那一定是不準備好好做生意了。

行業巨頭引領“孵化器”風潮
美妝行業巨頭們引領了“孵化器”風潮:歐萊雅的Founders Factory項目、Target和Beach House Group合作的項目、絲芙蘭的加速器項目、寶潔的Connect+Develop等都相繼推出,等它們逐漸掌握了整個新興美妝市場,剩下的品牌恐怕就很難把牌打好了。
被談論了有五、六年光景的孵化器、加速器的概念最早誕生于科技行業。初期,其形式只是一些房地產商或投資人拿出一部分閑置用地給新興企業辦公,而發展到現在,孵化器、加速器已經變成了更深入合作的模式——初創企業不僅能得到辦公空間、人員配置上的幫助,還可以拓展自己的渠道、資本資源。如今,美妝行業的孵化器與加速器也多采用的是這樣深入合作的方式。
消費者的需求轉變成了追求技術上的創新
它們之所以很有默契地紛紛出現在各大化妝品公司的架構之中,與眼下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有關。
在過去,諸如雅詩蘭黛一類的國際品牌如果想要擴充自己的品牌組合,多是采用收購和并購的方式收納小品牌,但這條路徑總是會耗費比較長的時間,畢竟,要等小品牌成長到一定規模才能看得出其價值來。
但今天,已經很少有人這么耐心十足了。隨著初創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多、形式也更加多樣,行業內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誰的腳步要是慢了,就很可能失去先機,因為“具有長期增長記錄的初創公司價碼越來越高。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通過早期孵化器來和初創公司建立聯系更加實惠、也更加容易。”風頭數據公司CB Insights的零售科技分析師Zoe Leavitt對Racked表示。
同時,早點介入也能讓大企業更好地輔助新品牌成長,將其變成自己強大的盟友。歐萊雅科技孵化器全球副總裁Guive Balooch就認為,美妝業迎來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因為技術足夠成熟了,所以消費者的需求轉變成了追求技術上的創新。但在實現創新上,大企業在精力分配上往往存在局限,一家成熟的公司,可能只有10%-20%的時間分配給新品研發部分,它還要將其他時間投入到維護舊產品、舊客戶關系上。
但初創企業則不然,它們沒有歷史包袱,可以投入全部經歷在追求新事物上,這就決定了孵化器這種組合型模式更能研發出消費者想要的產品,也給了更多新興企業冒頭的機會。對于這部分新人來說,占據多大的市場份額不是目標,它們往往能快速籠絡一批死忠粉,且不需要花費太多金錢成本,就能增加消費者和品牌的粘度。
初創品牌成市場競爭的犧牲品
然而,這些孵化器的優點都是站在“雞媽媽”的立場說的。對于被孵化的小雞,這種被圈養起來的成長卻帶著一些陣痛。Peter Coppola Beauty旗下孵化器PCB Life的CEO Pirooz Sarshar就表示了自己的擔心,因為隨著加速器和孵化器的成熟,大公司有可能會奪走孵化器的核心優勢。
比如歐萊雅推出的My UV Patch——一個智能穿戴皮膚傳感器,能夠隨時監控人的紫外線暴曬情況。在發展這個產品時,歐萊雅需要設計師、工程師等各方面的人才,他們不一定是企業內部的現成資源,那么這時候,公司就需要尋找一個孵化器去實現該項目的落實。
其實,這就是一個外包的邏輯,它也就具有了外包的優勢和弊端。一方面,利用孵化器實現大企業的創新產品非常高效和省心,但反之,這也會造成大品牌逐漸接管孵化器的結果。新興公司本來以為自己得到了扶植,但自己不過是圍欄中羊群里的一只。這樣一來,許多初創品牌的DNA會慢慢喪失獨立性,變成大公司進行市場爭奪和資本競爭的犧牲品。
因此,換取大公司的資源以前,初創企業需要思考什么是自己要承擔的代價。孵化器和加速器歸根究底是資本運作的方式,它賭的始終是一個小概率。
據悉,歐萊雅的孵化器Founders Factory每年投資5個項目,美妝孵化器Seed Beauty的數量則更多,它在總結旗下孵化品牌的趨勢時,得出了四個相似點,即目標客群多為千禧一代、擅長社交媒體、產品開發周期很短和品牌多元化。有時候,一個孵化的小品牌旗下就還有七八個子品牌,這樣雖然分攤了市場風險,但也造成了市場過于擁擠、每個品牌的特點都不會太明顯的亂象。
“美容行業已經趨于飽和,但仍然有許多新品牌涌現。”市場研究機構 Mintel 高級美容分析師Stephanie Romanowski說。而在歐萊雅、雅詩蘭黛等戰略買家向某些品牌拋出橄欖枝后,孵化器往往也會狠心地賣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