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80年代初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越來越成為商家眼中的核心用戶。他們或許并沒有多么不同,也并不是那么喜歡那種赤裸裸的討好。所以,那些喊著要為他們服務的品牌商及零售商,開始變著花樣地討好這一代年輕人。
抓住年輕人被偷走的時間——社交媒體
據報告顯示,全球互聯網使用時長的每3分鐘里,就有1分鐘被用在了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上。其中16-24歲用戶的平均每日活躍時長達2小時40分,而驅動他們花費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主要因素是“打發時間”。
年輕人有1/3的網絡時間都用在了社交媒體上,這叫商家們怎么把持得住。首先是借道網紅與美妝博主等KOL廣撒網。這些網絡紅人與品牌合作或自己做品牌,在社交平臺通過各種方式為品牌宣傳,譬如曬自拍、出美妝視頻、做直播等等。
比如,卡戴珊的妹妹Kylie Jenner,擁有7600萬Instagram關注者,網傳她的彩妝品牌Kylie Cosmetics每次新品發售總能被搶售一空;淘寶店曾創下2小時內成交額近人民幣2000萬元紀錄的網紅張大奕,她在微博等社交媒體po的照片就可引起成千上萬轉發及評論,另外還可無縫鏈接到淘寶店且轉化率不俗,又或者干脆直接在淘寶直播賣貨;另外,也有不少品牌此前曾找來許多網紅做直播營銷活動。
另外,通過社交媒體制造話題也讓不少品牌博得年輕人的歡心。代表品牌有美妝品牌YSL、護膚品牌SK-II以及國產護膚品牌百雀羚,他們分別以一篇《叫男朋友送YSL星辰,他是什么反應?》的公眾號文章、一則討論女性權利的短片《她最后去了相親角》、以及長圖文形式的民國諜戰風廣告《一九三一》分別在不同時間段刷爆了朋友圈。
用科技增強實體店購物體驗
你是否會在實體店內對比某件商品在線上的價格?或者被過度熱情的店員“嚇跑”?又或者覺得試來試去太麻煩?或許也是因此,不少品牌都開始在實體店上做文章,想把它變得越來“智能”。
譬如,絲芙蘭推出的智能化妝品店SephoraFlash,店內還設有試妝“魔鏡”以及監測香水香味IQ和色彩IQ的裝置等,消費者可以在店內直接購買或在線上下單。另外,試衣間里的鏡子也被拿來做文章,這面智能鏡子可以讀取衣物信息并顯示在觸控屏幕(即鏡面)上,消費者還可以通過這面鏡子調節試衣間光線、付款、切換不同語種等。
皮卡丘等卡通形象勾起一大波人的共鳴
據一點資訊數據顯示,在18-24歲年輕用戶中幾乎每10個人就有1個是二次元、宅、腐的代言人。所以,不少品牌也都開始親近二次元。
其中,小米今年合作了二次元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美圖合作了美少女戰士;優衣庫今年UT的主題是任天堂,而主角將是那個水管工人超級瑪麗等任天堂旗下作品;還有不少國內外的美妝品牌選擇寵物小精靈(《精靈寶可夢》)為其刷銷量。
在自己的地盤做膩了就老想著跨界
近來,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服裝品牌跨界到美妝,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品牌開始這樣做了。不過,在今年4月,香奈兒在上海推出了為期12天的可可小姐限時咖啡店,引來不少明星及紅人助陣,同時也有許多年輕消費者去到在現場忙著自拍以及試妝。
美妝和咖啡店看似相隔甚遠,但只要有共同受眾群,跨度多大都可以。另外,跨界要重視社交分享。香奈兒跨界咖啡店也隱含了一定的社交分享屬性,由于店面限時以及品牌跨界本身的獨特性,該店會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消費者前來一探究竟,同時大部分還將在社交媒體上傳店內自拍照等。
撩人心弦的情緒營銷
類似于前文的品牌利用二次元營銷,這次是商家利用情緒營銷,兩種情況都屬于“相近性原理”,即人們會喜歡與自己更類似的東西。
一些美妝品牌也在努力地做著情緒營銷,比如如倩碧的Happy香水、貝玲妃的Dr Feel Good打底霜,以及可以變化不同顏色的Mood Cream(情緒面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