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劑并不可怕,相反是有巨大作用的——可怕的是不明白防腐劑的必要性而苛責商家去除防腐劑:不討論防腐劑的巨大作用,以及防腐劑危害的具體大小而一味要求徹底清除,最后防腐劑會以其他的你見不到的形式悄悄重新出現,并不見得更加安全,而且更加缺乏適當監管。
要討論防腐劑,就一定要討論細菌。
“防腐劑”這個名稱是從英文“preservative”翻譯過來的,而preserve這個詞,除了“保存”,其實還有“腌制”的意思,所以“防腐劑”最初的意思是“腌制”過程中加入的那些“腌制成分”(主要是鹽)。
后來出現了護膚品行業,才開始從食品行業中借鑒了這個詞,也就順便把食品中的“腐敗”這個意義借用過來,成了“防腐劑”:防止護膚品配方腐敗的物質。
那么讓護膚品腐敗的元兇是誰呢?就是無處不在的微生物(包括真菌和細菌)。政府明確規定了普通化妝品中的菌落總數限值(具體怎么理解這個CFU的單位,大家可以不用追究,總之就是要控制),圖中三項“不得檢出”的都是致病菌。
致病菌一旦出現不但會影響外觀氣味,更有可能導致使用者感染。
首先,來看看到底有多少種防腐劑,以及它們的潛在風險,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規避這些風險。
下面主要是討論上臉的護膚品,和沐浴露、洗頭膏這些幾分鐘接觸之后就會被洗掉的產品關系不大。那部分的產品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多的防腐劑問題。
甲醛和甲醛釋放體
聽到甲醛我想大家就慌了。是的,在護膚品行業最開始的階段,的確有廠商向自己的產品中加入甲醛來防止細菌的過度生長。后來由于這種做法造成了很多刺激和皮炎,化學家們就開始想辦法用一種能夠非常緩慢釋放甲醛的東西來替代甲醛本尊,這樣既能夠讓細菌得到抑制,有不會有大量甲醛和人體接觸。
甲醛實在太不討喜了,所以人們一直糾結這些防腐劑會不會致癌,好在到目前為止好像沒有什么特別有力的證據。
真正要擔心的是這東西可能對于皮膚比較薄比較敏感的地方確實有點兒刺激性,比如眼周產品、面膜類產品和嬰童用產品。
這一類的防腐劑典型的有DMDM乙內酰脲、咪唑烷基脲、雙(羥甲基)咪唑烷基脲——總之,帶一個“脲”字的八九不離十。
尼泊金酯類
這類防腐劑一直是被當做致癌嫌疑犯來處理的,雖然到目前為止這類防腐劑和乳腺癌之間的關聯從來沒有被大規模的實驗證實過。這類產品引發的接觸性皮炎案例是最少的。實際上從短期的毒性來說,尼泊金酯類是已知最安全的防腐劑。
如果就是要擔心乳腺癌的風險,可以注意避免使用含“尼泊金丁酯”(一共有4種尼泊金酯,甲乙丙丁各一個)的產品就安全很多了。
異噻唑啉酮類
由于媒體的壓力老東家要去掉配方中原來的防腐劑,換成“沒有太大問題的”異噻唑啉酮類。結果還沒有做完,新的消息傳來說異噻唑啉酮類的危害更大——不是潛在的什么“致癌”問題,而是直接導致皮膚炎癥和刺激。
對異噻唑啉酮類防腐劑的研究顯示,這類防腐劑是所有防腐劑中最容易導致接觸性皮炎的一種。所以一般看到一個護膚品中含有這個防腐劑,就會提前給否定了,到現在還沒有把這個防腐劑拿掉。
這類防腐劑主要是甲基異噻唑啉酮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如果堅決要買含有這類防腐劑的產品,那么建議先拿一個小樣試試看,不要中招。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這一類的防腐劑只有這一個,目前看來還是比較溫和的,也有過敏的案例。對粘膜的刺激比較大,不能用在口唇部位。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防腐劑,比如苯氧乙醇,不在這些大類里面,不再一一列舉。
當然,所有的建議都是基于短期的毒性。業內有大哥也一直跟我說,要更多地看長期的毒性,不能只看短期的。生活活在PM2.5的塵霧之中,浸泡在類雌激素、塑化劑的海洋里面,也就對于長期的毒性(也就是所謂潛在的致癌性)釋然了。
既然監管所有叫做“防腐劑”的東西,那取一個其他的名字來逃避這種監管好了。
這一類的產品(具有防腐能力的保濕劑)最主要的還是1,2-二醇類(戊二醇、己二醇、辛甘醇和乙基己基甘油)、對羥基苯乙酮、辛酰羥肟酸以及亮肽(明串球菌/蘿卜根發酵產物提取物)等。
這些其實都有防腐功能,不能因為他們換了個名字(保濕劑)就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