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發注重形象,化妝品消費需求日益提升。但是,數千億的市場,卻非中國品牌的福地。國產化妝品從千金難求,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究竟經歷了什么?國產化妝品的山寨狂歡,還能夠延續到何時?
四分之三中國人不認可國產化妝品
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7月1日起進一步降低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這也是2015年至今第5次下調消費品進口關稅。其中,洗滌用品和護膚、美發等化妝品及部分醫藥健康類產品關稅平均稅率由8.4%降至2.9%。
政府從政策層面大力鼓勵進口化妝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背后,是中國消費者對外國品牌不斷增長的急切需求。
據國家商務部發布的《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統計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8%的中國消費者在未來半年計劃增加進口化妝品消費,36.1%消費者購買進口化妝品比重達到其化妝品消費的30%,甚至超過了母嬰用品,是所有品類中比重最高的。
受訪的1018家企業方面,超過95%為有店輔零售業態,包括超市、百貨以及大型綜合超市等,其中有超過85%的企業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受訪的1397位消費者方面,有80%以上的受調查者年齡超過30歲,且其家庭人口以3人及以上為主,有36.7%的受調查者家庭月收入超過2萬元。
報告指出,消費者對進口優質商品消費意愿不斷增強,最近一年內已經或有意購買進口商品的占比達86.6%,消費者對化妝用品、食品、服裝鞋帽的關注度較高。
數據顯示,在化妝用品類供給中,23.7%的企業銷售商品進口占比超過五成。其中香水類更是達到了31.5%,可以說是對進口最為依賴的化妝品類。
未來一年內,有9.2%的化妝用品類企業計劃增加進口,7.2%的企業計劃減少進口,其余維持現狀。而我國所有商品品類的綜合數據為:7.2%的企業計劃增加進口,7.4%的企業計劃減少進口。不難看出,化妝品類企業增加進口的意愿較強。
供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化妝品類企業增加進口意愿較強,歸根到底是因為消費者對進口化妝品的消費需求強烈。
報告指出,消費者購買進口化妝品占比較高,有36.1%的消費者購買比重超過30%,有61.4%的消費者購買比重超過10%。而在未來半年里,這兩項數值很有可能還會上升。因為從數據來看,有38%的消費者在未來半年計劃增加進口化妝品消費,而計劃減少的只有12.7%。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化妝品的需求強烈,且未來趨向于購買更多進口化妝品。
值得注意的是,75%的消費者認為,國內市場的護膚品不能滿足需求。
國產貨其實有著高貴出身
從“芙蓉不及美人妝”到“鬢云欲度香腮雪”;從“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到“春日凝妝上翠樓”。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以“美”為目的的化妝品,便應運而生。
我國古代就有關于“胭脂”、“黛粉”的種種記錄,《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上對“粉、黛、脂、香”等化妝品的制作過程也有詳細的記述。
清末民初,隨著中西社會文化的激烈碰撞,化妝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國內供需不足,舊式的脂粉手工業式微,導致舶來品獨占市場。1898年廣生行在香港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化妝品公司,其品牌歷經滄桑百年,至今仍為我們熟知,即上海家化。
改革開放后,憑借深厚的品牌根基,百雀羚在的80年代大放異彩,一躍成為全國流行的日用化妝品。1990年,大寶SOD蜜誕生。在這之后,一批極具差異化特征的化妝品、日用品不斷出現。其中不乏拉芳洗發水、小護士護手霜、好迪啫喱水、蒂花之秀洗發水、百年潤發洗發水、隆力奇蛇油膏等品牌,請明星代言、做電視廣告,迅速為國民所熟知。
可以看到,國產化妝品,自發明之日起就是為皇宮貴胄服務的,及至民間,也非低廉消費。簡言之,國產化妝品從誕生之日起,就自帶高端、品質乃至品牌的屬性。
西風再漸,邯鄲學步
在80、90年代國產化妝品銷量走高的同時,西方的日化用品也開始走入中國市場。1981年日本著名品牌資生堂進入北京;1986年聯合利華開始全面進入中國市場;1988年寶潔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廣州寶潔有限公司;1992年高露潔棕欖公司在廣州黃埔區創立了它在中國的第一家工廠;法國歐萊雅于1996年進入中國;1999年香奈兒也正式在北京開店……
自此以后,中國主流化妝品市場,徹底被外資品牌所占據。以都市白領為代表的消費群體主力,幾乎全部投向國外化妝品的懷抱。
今天,中國人收入水平的提升和電商的興起,給了國產化妝品新的機會。但是,人們見到的,除了百雀羚等經典品牌,更多是山寨味道濃郁的爆品一族。
從產品包裝到產品配方的照搬照抄,可謂不計其數。國外高端品牌叫好叫座,我國一些企業便“聰明”的加以模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產品名稱的借鑒。“自然堂”對應“資生堂”;“珀萊雅”對應法國“歐萊雅”和資生堂旗下“歐珀萊”;“植美村”對應日本“植村秀”;國內“溫碧泉”對應“碧歐泉”;“韓后”,對應韓國“后”,更別提卡姿蘭、水密碼等等極具中國起名特色的網紅牌子。
借助地方衛視、網絡媒體上的廣告轟炸,加上必須有的電商+低價“黃金組合”,國產化妝品在短短幾年里,轟出了還算亮麗的業績。這樣的路線也似乎成為行業的終南捷徑,各路品牌爭先恐后仿效。
如何抵擋全世界的強大對手
只可惜這種熱鬧的背后,卻與品牌沒有一絲關聯。
一個真正的品牌,必須有其獨特的魅力,讓任何消費者在使用時都獲得榮譽感。連名字都走抄襲仿照路線的當代國產化妝品,即使銷量驚人,也不配稱之為一個優秀的品牌。
更為可怕的是,就中國市場的未來趨勢和消費者特點而言,目前還算過得滋潤的國產化妝品,將迎來生或死的考驗。
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深化,以及跨境電商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被大大縮短。在中國的各個角落,都可以便捷的購買到來自全球的商品。對越來越追求品牌的中國女性來說,涂在臉上和身體上的東西,是最重要的、最不在乎費用的。與此同時,隨著化妝品進口關稅大幅下調,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帶動中高端美妝消費回流至境內渠道的同時,也在倒逼國內化妝品品牌和供應商向品質化轉型升級。
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以“山寨”、“仿照”并且打價格戰的部分中國化妝品品牌,注定要隨著人們購買力的提升而被市場所淘汰。
產品是搭載品牌信息的唯一載體,而品質與研發投入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與國外品牌大量“燒錢”搞科技的時候,國產品牌重營銷、輕研發,已是中國經濟老生常談的問題。國產化妝品想要在品牌層面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在研發、質量和設計等方面,必須真金白銀的砸下投入。
品牌的打造是一個漫長投入的過程。匠心營造,也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腳踏實地的堅持付出。從百雀羚身上,人們看到了國產化妝品復興的希望。萬不能再被埋沒在投機取巧、追逐暴利的喧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