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行業來看,2016 年國內化妝品零售總額為2221.9億元,國內核心“化妝品人口”從 2005 年的2,200 萬人已增長到2010 年的1億人,2012 年達到 2 億人次,產業信息網預計 2020 年將達到 4 億人,遠超日本 2010 年的 5,600 萬人。根據日本資生堂定義,化妝品人口具備三個條件:居住在城鎮,年齡大于 20 歲的女性,年收入不低于 30,000 元人民幣。雖然中國有著龐大的化妝品人口,但人均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根據產業信息網數據,日本人均護膚品消費量 103.75美元和韓國人均護膚品消費量 89.53 美元,分別是中國的 6.18、5.33 倍。由此可見,未來中國整體護膚品消費市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國外品牌相對受歡迎程度高 國內品牌使用率穩步上提升2016 年中國化妝品市場零售總額為 2222 億元,增速為 8.3%,同期快消品市場增速僅為 2.9%。全球來看,亞太仍然是全球化妝品最大的消費地區,市場銷售額占比大約為 36.9%。在亞太這個巨大的市場上,日本最為成熟,本土第一品牌在國內的市占率超過 20%,而和日本同是全球化妝品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本土第一品牌的市占率僅為2%。這意味著整體市場仍然有提升的空間。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化妝品本土品牌市占率低,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從發達國家的數據來看,最大本土企業占本國化妝品市場份額在 15%-25%之間,而中國只有 2%。從線上化妝品品牌歸屬地格局來看,依然是合資、外資品牌占有率更高,達到了 56.6%,本土品牌只占到了 43.4%。和日韓兩國最大的化妝品集團銷售收入進行對比,中國仍屬于成長階段。
彩妝進階消費階段正在來臨,本土彩妝企業獲得發展機遇:
彩妝時代的到來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是消費升級,第二是互聯網和電商跨境購的高發展。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中國市場顯示出明顯的升級特征,消費者的重心從護膚,逐步延伸到彩妝領域,整個市場對彩妝的消費增速提升。同時,由于信息傳播的便捷以及跨境購的普及,海外品牌不再需要長期的品牌建設和銷售渠道建設,亦可以通過創新的強勢產品快速立客戶群。彩妝行業集中度較低,產品更新速度快,企業需要創新與速度去跟進快速變化的妝市場。較護膚產品而言,彩妝產品屬于晉級型產品。前者是使用者的基礎需求,屬于功能產品;后者則更偏向于精神層面上追求精致和美麗的自我體現。由于美麗的定義帶有時代、文化和流行的特色,因此和美麗關系緊密的彩妝產品,會受到不同年齡、不同審美觀和流行點的影響。為了適應使用者個性化的多樣需求,彩妝在產品線上會更加細分。以睫毛相關產為例,可以有睫毛營養液、睫毛增長液、增密睫毛膏、防水睫毛膏、增長睫毛膏、褐色、藍色、紫色睫毛膏、防水睫毛膏等等。
2017 年以來,受中韓兩國外交緊張局勢影響,韓國彩妝銷售受到巨大影響,本土企業獲得較好的發展機遇。凱度消費者指數的數據顯示,護膚和彩妝品牌中前 20 大品牌的銷售額占比,比 15 年同期分別下降了 5 個百分點和 7 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競爭的帶動下,消費者的美妝產品選擇變得更加分化。
化妝品行業高端化趨勢:
高端化是美妝市場持續增長的關鍵推動因素。雖然消費者購買范圍覆蓋所有價格段的產品,但高端產品份額持續上升。根據凱度消費指數統計,那些開始將高端品牌列入購買清單的消費者為此類品牌貢獻了 46%的銷售增長。在進口高端化妝品領域,2016 年國內銷售額達到 250 億元,同比增長 10%。按彩妝、護膚、香水三類來劃分,護膚仍然是鐘頭,其次是彩妝,銷售額分別約為 175 億元、55 億元。新世代的消費國際化趨勢開始出現。根據京東大數據顯示,19-25 歲年齡段用戶,即所謂的“新世代”的購買力正在變強。該年齡段用戶在品類選擇方面已經出現明顯的進階過程,消費的國際化趨勢開始出現,TOP50 商品中雅詩蘭黛、迪奧、范思哲等高端品牌較多。
化妝品本質上是“日用品”。與奢侈品不同,高檔化妝品本質上是日用品,消費者需要不斷重復購買。而且,隨著消費意識及消費力的增強,高檔化妝品市場需求量猛增。同時,化妝品不同于服裝、鞋帽有碼數和版型的問題,它比較標準化,適用人群很廣,不但可以自用也可以送人,需求非常普遍,所以化妝品也具備“類硬通貨”的商品屬性,流通性強。